最近几天去了常熟旅游和大家讲讲的是一些沙家浜的真实故事。!

一、36个伤病员
   1937年底,苏州、常熟、太仓一带的革命群众,建立起人民抗日自卫队。1939年,新四军老六团部分指战员由叶飞率领进入这一地区与人民抗日自卫队汇合组成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给日伪以沉重打击。
   当部队奉命转移到常州西开辟新战场时,不得不把36名伤病员留在阳澄湖畔,由当地组织负责把他们安置在芦荡中养伤。重伤员夏光原任老六团营参谋,负责伤员,并和地方具体联系。 其实真正的不止36位一共100多位伤病员,只不过刚好常熟这代长江中下游发大水把一些伤员给淹死了!只有36人逃脱其它人都不知道名字所以才不得不以36位活着的计数了!

二、《血染着的姓名》
1957年记者崔左夫经过查史料和深入采访,写成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其副标题为《36个伤病员斗争纪实》。
1959年,上海人民沪剧团,看到这篇文章,深深为36个伤病员艰苦斗争事迹感动,决定改编为沪剧。
相册里有缩略图片
3楼

三、郭建光名字来历
编剧文牧深入生活向当年老战士采访,创作了剧本,初名《碧水红旗》,旋即改名《芦荡火种》。
剧中伤病员领导人郭建光,是从夏光、李建模、郭晨曦三人名字各取一字而成。李建模、郭晨曦是当时常熟、太仓负责人,和夏光一起,对这支队伍成长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剧中地下负责人陈天民的名字,是由当年革命志士陈刚、任天石、薛惠民三位各取一字组成。

四、春来茶馆和阿庆嫂
阳澄湖四周是鱼米之乡,人口比较稠密的地方,街头村尾都有茶馆,这茶馆既是消息最灵通的地方,也是农村社会活动中心。当时,沙家浜一带有多家茶馆。地下组织和广大群众就是利用茶馆和芦苇荡中战士密切联系。
涵芬阁茶馆和陆家茶馆是两个主要交通站,而且也直接掩护过战士。前者由关林嫂经营。陈关林参加革命,被日寇杀害。陆二嫂的丈夫参加武装斗争,也牺牲在这片故土上。
阿庆嫂就是根据关林嫂、陆二嫂等事迹创作的一个艺术形象。

五、胡传魁
胡传魁的原型是胡肇汉。胡肇汉,抗战前曾任江苏省水上警察队长等职,江苏省大部分沦陷后,他先混入游击队内部,杀害领导控制部队,接着一而再投靠革命,转而叛变,郭曦晨等和一大批战士因他告密出卖而壮烈牺牲。此人罪行罄竹难书。1950年在苏州被处决。

六、毛主席三条指示
沪剧《芦荡火种》,文革前上演370场,观众达56万人次,成为沪剧保留剧目。1964年由著名作家汪曾祺和杨毓民执笔改编为京剧。
毛主席观看后,提出三点意见,1、鲜明突出战士英勇形象;2、要突出武装斗争作用;3、改名《沙家浜》。北京京剧团按照主席指示进行了修改和加工。
以上可以看出,京剧《沙家浜》是中国文艺工作者许多精英集体智慧的结晶,从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到沪剧《芦荡火种》,再到京剧《沙家浜》,一步一个脚印。所依据的素材均属于历史真实。逝去的、建在的战士和群众均可作证,江青并无任何贡献可言。
(以上根据蒋星煜《京剧“沙家浜’的来龙去脉》摘抄)

http://www.lwjie.cn/LoadMod.asp?plugins=PhotoShow#p_type_id=182我在沙家浜拍的照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